当前位置:首页>>检察业务>>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
阜阳一案例入选全省“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专项检察监督活动典型案例
时间:2022-10-0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近日,安徽省检察院发布全省检察机关“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专项检察监督活动典型案例,阜阳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诉湖北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  

  

  安徽省检察机关 

  “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专项检察监督活动典型案例

  目  录

  1.李某舟、李某富等四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2.杜某义、吴某法非法占用农用地案 

  3.方某海、毛某等十六人非法采矿案 

  4.安徽省涡阳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界洪河河道行政公益诉讼案 

  5.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检察院诉广德某矿业公司非法采矿民事公益诉讼案 

  6.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检察院诉湖北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民事公益诉讼案 

  7.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检察院诉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8.安徽省五河县人民检察院诉陆某望等人非法狩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9.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检察院诉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陈某等跨省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10.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检察院诉王某龙等人非法破坏堤防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案例详情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检察院

  诉湖北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民事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民事公益诉讼 危险废物  生态环境损害 替代性修复 

  【要旨】 

  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目的及时有效实现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异地替代性修复方式调解结案,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基本案情】 

  2017年,湖北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源公司)明知其产生的废物铅渣、铅泥为危险废物,仍交给借用太和县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金属公司)资质的王某某非法跨省转移处置,并安排公司销售部经理唐某某与王某某对接联系。王某某为减少处置费用,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联系康某甲将67.59吨铅危险废物从湖北非法倾倒至太和县康某甲窑厂,后康某甲安排其子康某乙用挖掘机将废物填埋至窑厂北侧沟塘内。 

  经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鉴定,上述危险废物含有毒物质,地表水和土壤环境介质受到损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705万元。阜阳市太和县生态环境分局为处理涉案危险废物垫付清理运输等相关费用112.44万元。案涉废物及疑似被污染土壤3884.03吨的无害化处置费用494万元,已由王某某等违法行为人支付。 

  【调查和诉讼】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太和县院)在履行审查起诉职责时发现本案线索,于2019年8月5日立案,次日在正义网发布公告,公告期满无适格主体提起诉讼。2020年3月20日,本案刑事部分判决生效,分别以污染环境罪判决王某某、康某甲、康某乙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以包庇罪判决唐某某等有期徒刑。经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批复该案由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阜阳市院)提起单独民事公益诉讼。 

  2020年10月26日,阜阳市院以电源公司、金属公司、唐某某、王某某、康某甲为被告,向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阜阳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限期将67.59吨有毒废物及被污染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置并连带承担705万元生态环境赔偿费用及行政机关前期垫付费用112.44万元;后申请追加康某乙为被告。 

  案件审理过程中,鉴于案涉污染地块土地性质已由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原址进行修复失去意义,阜阳市院在法院主持下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1)王某某自愿承担67.59吨有毒废物及被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及行政机关前期垫付的各项费用112.44万元(均已履行);(2)王某某自愿承担该起环境污染事件中70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以在阜阳市颍泉区茨淮新河水源涵养林(周棚段)进行造林方式履行;(3)栽种树木为无絮杨树,造林面积为216亩,于2022年5月31日前造林完毕,王某某需保证所植杨树两年内存活率95%;(4)案涉林木产权及所有收益归国家所有;造林后,由阜阳中院、阜阳市院、颍泉区林业局验收,如王某某造林不符合本协议约定或林业部门规定,需按要求对相应部分补种,如王某某未补种或补种不合格,各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021年12月31日,阜阳中院出具民事调解书,依法确认了该调解内容。 

  2022年5月,王某某在颍泉区茨淮新河水源涵养林(周棚段)补种林木12300余株,造林面积216亩,并通过林业部门等单位联合验收合格;阜阳市院依托“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与阜阳中院、市林业部门联合将该造林地命名为“阜阳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林”并揭牌。 

  【典型意义】 

  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秉持打击与修复并重司法理念,在不降低诉讼请求载明民事责任的前提下调解结案,积极采用替代性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最大限度保护社会公益。依托“林长+检察长”机制,建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林,让“检察蓝”助力守护“生态绿”,实现了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来源丨安徽检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