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云激荡,70年砥砺奋进。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江淮儿女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应对风险考验,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跃。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安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安徽省检察院原检察长杨效椿和宣城市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周会明,入选新中国70年安徽典范人物,本期讲述新时代援藏干部楷模:周会明,旨在以他们为榜样,激励全省检察人员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奋斗精神,谱写新时代检察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检察力量”。
周会明:新时代援藏干部楷模
周会明事迹简介
周会明
周会明(1964--2018),安徽肥西人。1988年参加工作,历任合肥市人民检察院法纪检察处副处长、反贪污贿赂局指挥中心主任、反渎职侵权局局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宣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挂职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山南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2018年1月12日,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年仅53岁。
磨砺反腐“利剑”
1988年,24岁的周会明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被分配到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工作。20多年间,他从一名书记员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检察领导干部,始终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他理念信念坚定,忠诚党的事业,在干扰面前不分神,诱惑面前不变质,反腐肃贪,疾恶如仇,始终站在惩治职务犯罪第一线,为党的事业拼搏奉献。2004年,身为合肥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的周会明,顶住巨大压力,带领各基层检察院干警,果断查办土地系统窝案串案,在全国首次揭开土地系列案件背后黑幕,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当时的专案组成员蒋培回忆起那段艰苦辉煌的办案时光仍记忆犹新:“当时压力非常大,都是周会明在顶着,只要有问题,有困难,有阻力,都是他去解决。”
一个渎职案件,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动辄上千万的巨大损失,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认为只是工作失误。法律科班出身的周会明,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凭着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办案经验,逐步跨入安徽省检察业务专家行列,在界定工作失误和渎职犯罪方面慧眼独具。“检察官只有敢于办案,才能体现对党忠诚,才能取信于民。”这是周会明经常说的一句话。
“反腐先锋”出征山南
▲周会明(中)考察山南周转房建设。
西藏山南地区是有600多公里边界线的边陲要地,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检察工作建设薄弱,服务大局和维护稳定能力不足。2011年8月,周会明自愿报名援藏,挂职任山南检察院副检察长。
山南检察机关之前从未查办过处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用会明到任后很快扭转这一局面。当时,山南市纪检部门要求检察院协助调查山南地区商务局原局长陆某在收到一犯罪团伙用照片合成的淫秽色情照后,被敲诈26万元的违纪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侦办材料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周会明的关注:这笔钱并不是陆某直接支付的,而是从他人账户上转走的。有着丰富办案经验的周会明察觉到,该案不仅仅是纪律作风问题,背后更可能涉嫌职务犯罪。结果不出周会明所料,他带着专案组以26万元为突破口,查实陆某利用主管“万村千乡”项目等工程建设之机,多次收受工程承建方等贿赂共57.5万元。这是山南检察分院建院以来查办的第一个处级领导干部。
不久,一封举报信进人周会明的视野,但举报信内容简单且关键信息模糊不清,只反映当地一家砖厂经营着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用于老家盖别墅,办案难度非常大。周会明顺藤摸瓜,深挖细查,从调查砖厂及经营者入手,挖出了朱某受贿407万余元的要案。这也是山南检察机关查办的第一个厅级干部受贿案。此外,周会明查办了隆子县原副县长丹某受贿案。丹某贪污牧民牦牛、牛栏等补助款50余万元,是山南地区第一个因受贿罪被判刑的少数民族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三个“第一例”打出了声威,更打出了山南检察机关的自信:2013年12件、2014年29件、2015年34件、2016年34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连续4年位居查办职务犯罪榜首;连续3年办案量占据整个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的“半壁江山”。
变“输血”为“造血”
▲周会明为山南检察院干警开展培训工作。
虽然办案工作取得历史突破和辉煌成果,但周会明深知,援藏时间有限,而建设西藏任务无限;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建设一支过硬的检察队伍,一直是他深深思考的问题。
过去由于办案少,一些干警有些畏首畏尾,周会明便给他们打气鼓劲。有一位年轻干警从未办过反贪案件,他第一次去审讯一名犯罪嫌疑人时,面对犯罪嫌疑人飞扬跋扈的嚣张气焰,只待了15分钟就“退”了出来,认为自己不是当检察官的料,打起了退堂鼓。针对这些情况,周会明常对他们说:“我们司法办案是法律赋予的职责,我们代表的是正义,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何况我们还有事实证据在手,要挺起胸膛大胆办案……”
办案子带队伍,刚开始很辛苦,从线索分析、办案人员搭配到组织、调度,周会明样样亲力亲为,晚上还跟着干警一道熬夜。高原加班与内地不同,一个晚上下来,心脏就受不了。一年多办案实践下来,干警们学会了方法、理顺了程序后,渐渐成熟起来。
“师傅给了我信心勇气,教会我正确的方法,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超越自己。”那位曾觉得自己不是当检察官的料而一度打“退堂鼓”的尼玛扎西,如今已经是办案骨干了。他把周会明称为师傅,言语中充满了尊敬与崇拜。
为了提高干警们的能力水平,周会明提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请进来,就是协调安徽省检察院先后选派了23名检察业务专家到山南挂职,一个部门组织多名干部集中挂职,开创了“组团式援藏”的先河。这些援藏干警就是山南检察分院的办案干警,与山南及其县级检察院的检察干警同办案。走出去,就是选派6名山南检察干警到安徽省检察机关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锻炼,开展为期3个月的面对面指导。周会明还从完善办案机制、抓办案规范化建设入手,从举报中心的线索管理到线索交办;初查环节如何围绕案件线索制定初查预案;审讯环节如何运用讯问技巧,制订问话方案;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如何为办案服务,等等,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操作流程。
从“输血”到“造血”,通过几年的双渠道业务带动,山南地区检察机关办案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周会明援藏5年,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山南地区检察工作落后面貌,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多民族检察队伍,打造了一支“向腐败宣战”的反腐新军,成为雪域高原反腐肃贪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
一心为民写忠诚
▲获评“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时留影。
谈起周会明的为民情怀,与周会明一起工作过的干警们都有口皆碑。每次向困难小学、洪灾的自愿捐款,周会明都不缺席,并且尽己所能。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办案过程中到安徽省立医院寻找证人。在医院门口看到一名求助的群众,他便拿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全给了人家,后来才得知就是这笔钱挽救了一个家庭。
援藏期间,周会明更是以自己的大爱,彰显了“中国好人”和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赤子情怀。西藏有着最纯净的蓝天白云和最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高寒低压缺氧的恶劣环境,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了挑战。工作中,周会明对干警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对干警的关心也一样发自肺腑。有一次干警到那曲办案,路远又无高速公路,十一二月份,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大家每次出门,周会明都要反复叮嘱:路上慢点,千万不要疲劳驾驶,路上若结冰,不能走就不要走……直到干警平安归来,他的心才放下来。还有一次,周会明到洛扎县办案,看到当地有一位检察官患病,身体极度虚弱,回到泽当后,立即让洛扎县检察院的司机将自己房间里的制氧机带到洛扎,送给了那位检察官。周会明说:“制氧机尽管我也需要,但是高海拔地区的患病干警更需要。”
在西藏,周会明不仅关心干警,也尽力将自己的关爱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周会明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他与一群藏族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孩子们个个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抱着足球在场地上奔跑。这是周会明爱心资助的又一个故事:2015年秋季,周会明在和安徽援藏干部、时任山南地委副秘书长林伟聊天时得知,浪卡子县有个贫困的教学点缺少文体用品,便和朋友们一起捐助1万多元的电教用品、体育用品,开了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把东西送到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村教学点。这张照片就是周会明与孩子们踢足球时拍下的。此外,他给所驻村的错那县卡达乡支援了3万元基本建设费用,给咸阳民族学院藏族班困难学生捐助了1万元生活费。周会明曾说:“西藏这片蓝天白云下的净土,是祖国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她奉献。”援藏5年多时间里,周会明克服高寒缺氧、远离亲人等各种困难,创新援藏方式,做实援藏项目,与那里的汉藏干部群众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
2017年9月,也就是周会明同志去世前3个月,他赴京参加最高检“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颁奖礼回到宣城,得知宣城市检察院的一位老驾驶员患肝癌要进行换肝手术。虽然素未谋面,但周会明却将获得的所有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他。他说:“比起我自己,他更需要这笔钱,希望大病面前,能够帮助他缓解一些经济压力。”而当时,他自己却不知道,无情的病魔还在侵蚀着他的身体。
周会明常说:“我信奉四个字——剑胆琴心,剑胆就是严惩腐败、弘扬正气的勇气和决心;琴心就是执法为民的初心。”这是周会明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来 源丨《新中国70年安徽典范人物》